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对“开会文化”的吐槽:
当提起开会:
“领导一张嘴,员工跑断腿。我们每天一例会,三天一大会,最神奇的是开会时间比工作时间还长!专挑下班后开会,一开两小时,最后结论:明天继续。”
“如果开会真能解决问题,我也认了。但现在开会成了大型甩锅现场:‘这个不归我管’、‘那个你找别人’。不开会项目推进不了,开了会更推进不了。”
“最绝的是领导减肥不吃午饭,就把会安排在午休。美其名曰利用碎片时间,实际是让我们抱着冷掉的外卖,边吃边听他的减肥心得。”
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开会本身,而是那些纯粹走流程、刷存在感的“伪开会”。
最终,开不完的会,慢慢变成一种消耗,逼走想好好做事的员工,甚至伤害企业雇主形象。
今天KOS和您一起聊聊:为什么开会变得无效?又该怎么把它拉回 “帮团队成事” 的正轨?
低质量会议有多伤?
低质量的会议,从来不是浪费时间那么简单,它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会产生连锁反应——破坏人才生态,甚至影响雇主品牌形象。
对人才留存而言,优秀员工留下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日复一日在会议室里无效会议中消耗热情。而低质量的会议直接导致企业效率降低,员工白天的时间被会议切得七零八落,核心工作不加班干不完,而长期加班对员工的留存和雇主品牌形象将带来难以忽视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现在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擅长利用各种渠道调研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和工作体验。前员工一句“领导专挑午休开会”的吐槽,比你花重金打造的雇主品牌广告传播得更远、更可信。
许多候选人在和KOS招聘顾问沟通职位的过程中,都会问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否有开会或狼性文化,求职者们越来越重视高效、平等的工作体验,僵化和低效的会议文化,是他们眼中管理落后的劝退信号。
开会没错,错的是无效会议
会议作为管理者最常用、也最容易被滥用的工具,背后是几个核心管理问题:
无人决策,会议成了闲聊场——
许多会议之所以冗长无果,是因为缺乏清晰的决策机制。谁负责提议?谁提供建议?谁拥有最终决定权?如果这些角色不明确,会议注定低效,甚至是浪费时间。
怕担责任,用集体开会稀释风险——
一个人决策,错了要背锅。拉上大家一起开会,就成了大家集体决策,错了大家一起背锅,责任被稀释。
频繁开会寻求掌控感——
业务前景不确定、团队目标模糊时,管理者对结果的失控感急剧上升,此时频繁的会议、事无巨细的质询、冗长的汇报,成了管理者追求确定性的手段,本质上是以过程的确定性来补偿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顶级企业如何开会呢?
亚马逊CEO贝佐斯坚持用一页或六页纸的文档替代PPT,会议开始时让大家静默阅读,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讨论。特斯拉CEO马斯克曾提到:“如果你明显没有在创造价值,就请立即退出会议或挂断电话。”名创优品CEO叶国富在企业内部提出内部沟通全面禁止PPT使用,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开有用的会”,并坚持会议时长控制在30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汇报材料不超过3页,重大事项若经3次讨论无果则及时叫停。
顶级企业把高效会议当成提高企业效率和吸引人才的关键举措,他们的实践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共识:会议的质量,就是公司管理质量的缩影。 高效的会议是对员工时间和价值的珍视。
是时候,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开会。
三个妙招,把会议拉回正轨
会议要变回好用的工具,不用大刀阔斧改革,从细节入手就能看到变化。这 3 个方法,既不增加管理负担,又能快速提升效率。
会前:花 5 分钟想清三个问题,避免无目标会议
①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比如 “定下个月促销活动的预算和方案”,而不是模糊的 “聊一聊促销”,并提前将会议议程 + 参考资料发给参会者。
②需要哪些人参加?只找和问题直接相关的人(比如财务、运营负责人),不用拉无关的人 “陪会”。亚马逊就参会人数提出过著名的 “两个披萨原则”:如果一个会议需要的参会者,靠两份披萨都喂不饱,那这个会议的规模就太大了。
③会后要输出什么结果?比如确定预算金额 + 责任人,而不是聊出几个想法。
同时,减少形式主义,聚焦解决问题,取消必须做PPT的要求,亚马逊的会议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线上沟通,改用视频会议和在线协作工具,提升会议效率。
会中:抓好 “两个重点”,不做 “无效讨论”
一是 “控节奏”:遇到偏离主题的讨论及时拉回。比如有人聊 “行业竞品动态” 时,可以说 “这个话题很重要,咱们会后单独找时间细聊,现在先聚焦今天要定的预算问题”。
二是 “定责任”:一旦达成共识,立刻明确 “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完”。比如 “预算由财务李经理下周三前出明细,运营小洪同步准备活动方案”,避免 “会开完了,没人知道自己该干嘛”。
会后:及时跟进,不让 “会议结论白搭”
很多会议没效果,不是会开得不好,是会后没人跟进。可以在会后24小时内,发一份To do list(行动项清单),写清 “工作事项、责任人、截止时间”,然后设定时间跟进一次进度。比如周一开会定的事,周五同步 “哪些完成了、哪些有困难需要支持”。
KOS建议:
会议改革的本质,是让每个会都值得开。把员工从“不如不开”的会议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中。
说到底,管理者和员工的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都想把工作做好,都想招到和留住愿意干实事的人,都想看到团队做成了多少事。毕竟,我们最终要的不是这周开了多少场会,而是拿到多少结果。
最好的团队氛围,可能就是,会开得少,但事办得好。下班准时,但成果从不迟到。